- 建工修复 (300958)- 经营分析

经营分析 - 管理层经营报告

本期经营绩效评级: D-

本期经营核心业绩指标:    更多指标
2023/12 净利润 营业收入 ROE 毛利率 净利率 净现比 费用率 存货周转 应收账款周转 市场占有率
建工修复

(同比增幅)

0.71亿

(-29.7%)

12.47亿

(-1.81%)

5.43%

(-40.13%)

23.61%

(+8.4%)

5.69%

(-28.52%)

-1.05

(+11.76%)

12.7%

(+16.84%)

90.11次

(-2.54%)

1.6次

(-27.6%)

8.88%

(+15.63%)

行业均值

(同比增幅)

-0.44亿

(+81.59%)

10.03亿

(-8.98%)

-2.54%

(+80.09%)

18.32%

(-18.47%)

-4.43%

(+79.57%)

-2.63

(-526.19%)

28.23%

(+9.84%)

5.66次

(+14.57%)

1.14次

(-3.39%)

-
本期管理层经营报告:

一、概述 2023年,公司在传统污染土壤修复业务持续稳固,新业务拓展取得突破。在保障了传统污染场地修复类项目的基础上,新业务类型项目比重逐步加大,包括水生态治理类项目、“固废资源化+矿山修复”类项目、垃圾填埋场治理类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类项目,实现项目类型组成的多元化。重点区域多次中标水生态修复类项目、矿山修复类项目及垃圾填埋场治理类项目,实现了新业务类型项目逐步深入市场的趋势。此外,公司围绕油泥处置、农业盐碱地生态修复、固废、危废等领域进行行业研究、市场调研以及投资分析,为公司未来业务布局奠定基础。 2023年,公司新增订单17.31亿元。公司2023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2.47亿元,较2022年下降1.82%,净利润实现7092.64万元,较2022年下降29.80%,主要原因是减值损失增加、投资收益降低造成。2023年度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发生研发费用4095.87万元,较上年增长7.35%。 二、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十四五”期间,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将更加注重源头和过程管理,注重“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综合治理,注重生态环境与产业开发的深度融合,公司按照自身业务状况及产业发展态势,区分成熟业务、发展和培育业务及新兴业务三个层面,聚焦四大核心业务――土壤污染防治系统解决方案、修复“产业协同”解决方案、资源再生解决方案和智慧环境管理解决方案。 1、升级环境修复系统解决方案,稳固业务领先格局 持续发挥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的专业优势,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从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修复治理与长期风险管控、修复工程设计咨询和顾问服务于一体的服务体系,提升全业务链的服务价值。 延伸土壤污染防治业务组成,进一步辐射垃圾填埋场治理、农田修复及矿山治理等业务,提升公司系统解决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战略,保持技术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发挥技术的创新创效与引领作用,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及利润空间。 提升项目履约管理水平,打造修复精品工程。总结公司项目成功经验,制定项目标准化管理手册,形成修复领域项目组织和管理方式,完善从项目团队选拔设立、项目策划、项目进场、进度管理、成本管控、专业分包管理、项目收尾与撤场以及项目考核激励的制度体系建设和全过程管控,建立环境修复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 2、探索多样的“修复+”模式 第一,“场地修复+”模式 “十四五”期间,公司以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等区域为重点,加大对棕地再生模式实施路径的研究和推进,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创新模式改变现有土壤修复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方式,用市场化方式盘活工业废弃地,助推区域综合发展同时,助力公司工业场地修复市场的再突破。 第二,“矿山修复+”模式 持续构建针对在产矿山的“矿山修复+生态管控”模式和针对废弃矿山的“矿山修复+产业导入”模式,探索矿山修复与碳封存协同技术和商业模式,形成具有修复特色的产品模型,提供国内领先的赋能矿山废弃地、盘活存量用地的矿山再生综合解决方案。 第三,“农田修复/改良+”模式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将农田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治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与基于生态改善的产业开发深度融合发展,如打造集农田修复+绿色优质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和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以土地复垦+占补平衡指标收益为突破,重点关注工矿用地、未利用地、盐碱地等用地类型的修复和复垦,布局土壤改良技术体系,并探索产业投资的收益模式。 3、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业务 资源综合利用业务是公司延伸产业链条、布局运营管理服务的重要业务板块。在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要求下,公司将紧抓发展机遇,依托在土壤与地下水修复领域的实践,以“绿色节能、资源循环”为技术创新方向,以现场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全链条管理为重点,逐步构建基于污染土壤、含油污泥、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解决方案,与土壤修复业务协同联动加快市场布局。 同时结合业务实践,持续探索其他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 4、搭建智慧环境管理平台 以污染地块智慧环境管理为切入点,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基建核心技术,构建集地块环境(土、水、气等)、污染(污染程度、分布模拟等)、工况(工程运行状况等)、管理(如人力、财务、设备等)等要素于一体的多层分类数据库及分析模型,采取“平台+应用”的建设模式和“平台+生态”的运行模式,统筹资源整合,促进技术迭代,加快业务创新,助推行业发展。 (二)经营计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出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部署,提出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碳达峰、碳中和”两项重要目标。“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任务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环境修复作为生态环保产业的重要一部分,也面临创新与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024年,建工修复将继续紧跟国家双碳发展战略及环保行业发展趋势,立足修复主业,不断探索新业务类型,继续积极拓展增量市场,通过技术与模式创新开辟新赛道,延伸产业链条,丰富发展内涵,扩大企业规模。通过内生发展与外延并购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企业效益与规模持续稳健增长。

本期经营绩效评级: C+

本期经营核心业绩指标:    更多指标
2023/06 净利润 营业收入 ROE 毛利率 净利率 净现比 费用率 存货周转 应收账款周转 市场占有率
建工修复

(同比增幅)

0.42亿

(+0.0%)

5.49亿

(+6.81%)

3.59%

(-6.99%)

21.87%

(+6.17%)

7.73%

(-4.8%)

1.31

(+131.87%)

13.07%

(+11.05%)

37.79次

(+2.89%)

0.89次

(-13.59%)

8.16%

(+25.93%)

行业均值

(同比增幅)

-0.23亿

(-64.29%)

4.48亿

(-18.69%)

-1.32%

(-103.08%)

22.44%

(-9.37%)

-5.08%

(-106.5%)

-0.66

(-500.0%)

26.9%

(+8.25%)

2.03次

(-8.56%)

0.51次

(-8.93%)

-
本期管理层经营报告:

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环境修复综合服务商,始终以成为人类宜居环境创造者为愿景,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产业链环境修复解决方案。凭借深耕环境修复领域并具有行业技术积累的高素质专业化团队、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和丰富的项目运营管理经验,致力于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以及水环境、矿山、农田等生态修复,并积极拓展固废、危废的处置与循环利用。业务范围涵盖环境修复相关的咨询、设计、治理、运营、管理等全产业链条。 (一)主要业务 公司提供环境修复综合服务,主要包括环境修复整体解决方案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具体而言: 1、环境修复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提供的环境修复整体解决方案涵盖项目技术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和后续风险管控及持续管理咨询等不同阶段,具体包括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水环境和矿山等生态修复。 (1)土壤及地下水修复。 公司开展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项目主要包括场地修复和农田修复。场地修复指采用工程、技术和政策等管理手段,将地块污染物移除、削减、固定或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活动。农田修复指通过源头控制、农艺调控、土壤改良、植物修复等措施,减少耕地土壤中污染物的输入、总量或降低其活性,从而降低农产品污染物超标风险,改善受污染耕地土壤环境质量。 (2)水环境和矿山、农田等生态修复项目 公司主要生态修复业务包括:1)水体生态修复,针对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系统退化问题,采用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控制水体污染、去除富营养化,重建水生态系统,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2)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包括采石场、煤矿、金属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结合工程技术和生态手段,以植被-土壤系统的恢复演替为主要目标,构建适宜的生物群落和动物栖息地,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3)农田生态修复,采用农艺调控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生物技术、集成优化物理-化学-生物联合技术措施,建立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田安全利用模式。 2、技术咨询服务 公司提供的技术咨询服务包含环境修复行业前端的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修复项目过程咨询和环境应急咨询,以及固废、危废的处置与循环利用等技术服务。 (二)公司上半年业务发展 2023年上半年,公司严格按照各项工作部署,分析环境修复发展新形势,不断寻求与最新市场形势接轨,推进市场工作创新发展、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强化履约管理,促进企业高效运营,推动公司运行平稳向好。2023年上半年,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立足主业,多元发展。以传统业务为主,重点发力于土壤修复类项目。中标国内最大规模的以汞污染治理为主的场地修复项目,以及一大型化工类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深化“一城一策”的市场战略。在郑州、湖南、北京落地重点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区域市场的影响力,为建设绿色宜居城市贡献了积极力量。探索落地多元化业务模式,聚焦我国农业发达省市,通过新型生物炭转化技术、好氧发酵技术等探索农田土壤改良与农业有机固体废物循环利用联动模式;结合产业开发需求开展与修复的协同联动,与区域市场共同寻找地产开发商寻求合作,探索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跟踪多个矿山、水环境、填埋场、区域生态修复等项目,通过全过程技术支持探索和落地生态修复+产业或固废资源再利用模式。 拓宽业务类型,搭建优质战略合作关系,根据各省市自身情况,及当地政策支持方向,有选择的搭建地方政府、央企平台以及科研机构的优质战略合作关系,在北京、广东、浙江、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川渝等多个地区形成有效市场脉络,巩固项目合作模式。 科技引领,创新创收。持续加强技术产品化和服务,中标全球环境基金“中国污染场地管理项目”污染场地修复过程异味控制与管理项目,百公斤级污染砂土分类及淋洗减容处理试验系统项目履约工作通过业主验收。大力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制定的标准及指南等发布8项,申报2项技术产品认证,新获得专利19项专利,10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通过课题综合绩效评价,5项在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顺利实施。强化技术创新创效,围绕原位热强化技术与装备研发、碳基材料耦合氧化修复技术、磷石膏稳定化技术研究、地块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项目进行技术突破,采用多种修复技术协同工艺,进一步提升对复杂化工场地的工程技术能力。建立污染场地全景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档案,深入6个项目开展无人机航测,开发行业首个地块全生命周期环境信息可视化交互平台,为场地数据资产管理及价值挖掘奠定了基础,持续发挥我司行业影响力。 精益管理,履约创效。持续推进项目标准化管理,加强安全管理,逐步提升工程体系建设健全,稳步推进相关生产管理工作。保障新开项目开工进展,做好新开项目设备支持管理工作,保障主要管理团队配置到位,严格执行进度及产值精细化管理。加大回款项目跟踪管理,以进度为抓手推动项目回款节点快速形成,统筹推动项目回款策略,上半年回款额度超额完成年初计划。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标准化管理和精益管理相结合,加强各类风险管理及以往案例的宣贯,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完成项目风险筛查及风险管控,法律风险管理及防控,及合同风险的全过程管控。 提升企业管理,促进高效运营。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发展和信息披露的需要,优化调整融资结构,纳税信用等级连续五年为“A”。完善投后管理制度,完善子公司风险防范管理措施,实现对子公司的利润管理,完成1家子公司股权退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持续加强审计工作,完善公司管理制度,保障公司运营机制。顺利完成建筑业企业市政专业承包资质、建筑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业企业地基基础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升级。以建成环境修复领域的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为目标,促进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部署,协助公司党委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

本期经营绩效评级: C+

本期经营核心业绩指标:    更多指标
2022/12 净利润 营业收入 ROE 毛利率 净利率 净现比 费用率 存货周转 应收账款周转 市场占有率
建工修复

(同比增幅)

1.01亿

(+14.77%)

12.7亿

(+17.48%)

9.07%

(-8.75%)

21.78%

(-7.32%)

7.96%

(-2.57%)

-1.19

(-301.69%)

10.87%

(-9.72%)

92.46次

(+6.35%)

2.21次

(-4.74%)

7.68%

(+46.01%)

行业均值

(同比增幅)

-2.39亿

(+41.99%)

11.02亿

(-27.02%)

-12.76%

(+26.29%)

22.47%

(+45.16%)

-21.68%

(+20.44%)

-0.42

(-121.05%)

25.7%

(+3.21%)

4.94次

(-23.29%)

1.18次

(-16.9%)

-
本期管理层经营报告:

一、概述 2022年,公司持续加强市场拓展力度,夯实基础,保持领先优势。技术上不断探索绿色可持续修复技术路线,引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生态治理理念,落地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水环境修复提升项目及太原市清徐县三个入汾口潜流湿地净化项目,助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践行“循环经济”,在天津、广东落地固废治理与资源化业务。发挥磷石膏再利用的技术壁垒优势,基于“矿山修复+固废资源化利用”新型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深入区域矿山修复项目市场布局。在多地推进“农田修复+”模式。积极推进终端运营服务。围绕重点业务方向,加强与产业链优势单位的战略合作,完善规划咨询方、技术支持方以及产业与资金方全产业链条生态圈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产业协同,提升企业系统化服务能力与竞争优势。 2022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6,975.99万元,较2021年增长17.50%,其中修复工程项目收入112,427.20万元,占总收入的88.54%。公司2022年度实现净利润10,103.06万元,较上年增加1,275.87万元,增幅14.45%。2022年度公司发生研发费用3,815.28万元,较上年增长5.82%。 二、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十四五”期间,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将更加注重源头和过程管理,注重“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综合治理,注重生态环境与产业开发的深度融合,公司按照自身业务状况及产业发展态势,区分成熟业务、发展和培育业务及新兴业务三个层面,聚焦四大核心业务――土壤污染防治系统解决方案、修复“产业协同”解决方案、资源再生解决方案和智慧环境管理解决方案。 1、升级环境修复系统解决方案,稳固业务领先格局 持续发挥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的专业优势,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从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修复治理与长期风险管控、修复工程设计咨询和顾问服务于一体的服务体系,提升全业务链的服务价值。 延伸土壤污染防治业务组成,进一步辐射垃圾填埋场治理、农田修复及矿山治理等业务,提升公司系统解决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战略,保持技术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发挥技术的创新创效与引领作用,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及利润空间。 提升项目履约管理水平,打造修复精品工程。总结公司项目成功经验,制定项目标准化管理手册,形成修复领域项目组织和管理方式,完善从项目团队选拔设立、项目策划、项目进场、进度管理、成本管控、专业分包管理、项目收尾与撤场以及项目考核激励的制度体系建设和全过程管控,建立环境修复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 2、探索多样的“修复+”模式 第一,“场地修复+”模式 “十四五”期间,公司以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等区域为重点,加大对棕地再生模式实施路径的研究和推进,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创新模式改变现有土壤修复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方式,用市场化方式盘活工业废弃地,助推区域综合发展同时,助力公司工业场地修复市场的再突破。 第二,“矿山修复+”模式 持续构建针对在产矿山的“矿山修复+生态管控”模式和针对废弃矿山的“矿山修复+产业导入”模式,探索矿山修复与碳封存协同技术和商业模式,形成具有修复特色的产品模型,提供国内领先的赋能矿山废弃地、盘活存量用地的矿山再生综合解决方案。 第三,“农田修复/改良+”模式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将农田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治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与基于生态改善的产业开发深度融合发展,如打造集农田修复+绿色优质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和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以土地复垦+占补平衡指标收益为突破,重点关注工矿用地、未利用地、盐碱地等用地类型的修复和复垦,布局土壤改良技术体系,并探索产业投资的收益模式。 3、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业务 资源综合利用业务是公司延伸产业链条、布局运营管理服务的重要业务板块。在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要求下,公司将紧抓发展机遇,依托在土壤与地下水修复领域的实践,以“绿色节能、资源循环”为技术创新方向,以现场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全链条管理为重点,逐步构建基于污染土壤、含油污泥、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解决方案,与土壤修复业务协同联动加快市场布局。 同时结合业务实践,持续探索其他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 4、搭建智慧环境管理平台 以污染地块智慧环境管理为切入点,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基建核心技术,构建集地块环境(土、水、气等)、污染(污染程度、分布模拟等)、工况(工程运行状况等)、管理(如人力、财务、设备等)等要素于一体的多层分类数据库及分析模型,采取“平台+应用”的建设模式和“平台+生态”的运行模式,统筹资源整合,促进技术迭代,加快业务创新,助推行业发展。 (二)经营计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出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部署,提出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碳达峰、碳中和”两项重要目标。“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任务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环境修复作为生态环保产业的重要一部分,也面临创新与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023年,建工修复将继续紧跟国家双碳发展战略及环保行业发展趋势,立足修复主业,围绕“矿山修复、生态修复、农田修复”业务方向,积极拓展增量市场,通过技术与模式创新开辟新赛道,延伸产业链条,丰富发展内涵,扩大企业规模。通过内生发展与外延并购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企业效益与规模持续稳健增长。 2023年公司重点工作如下: 1、聚焦环境修复主业,落地多元业务。 立足土壤与地下水修复领域,持续夯实行业领先优势,聚焦重大项目,实现“一项目一策划”,公司牵头组织,组建工作小组,完善资源配置,为客户提供精细化、全方位服务,通过多元化方式全力推动项目落地。 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拓展矿山、农田、生态修复领域新业务。发挥技术优势,通过“矿山修复+固废资源化”模式、生态修复+产业导入(EOD)模式推进项目落地;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落地;开发并推进“管控+”新型产品模式落地,为区域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链接与整合资源价值,打造健康生态圈,加强与地方产业或投资平台、规划咨询方以及技术支持方合作,实现产业协同与资源整合,助力新模式、新项目实施。 2、坚持科技创新创效,发挥技术引领。 以技术创新创效为核心,紧跟国家政策导向与行业发展趋势,加快包含绿色低碳高效低耗修复技术、风险管控、地下水修复技术等在内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布局,加速技术升级,引领行业发展。加快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节能降耗、新能源替代、高效低扰动为核心,与工程工法结合,布局强化微生物高效修复技术、耦合修复技术以及面向风险管控的绿色可持续源清除技术。 加快智能化修复平台建设,提高精准修复水平的同时,延伸平台应用领域,一方面是拓展基于大区域、大尺度、多领域的生态咨询服务,另外一方面是与填埋场治理、风险管控系列技术集成,打造产品模型,形成技术优势。 增强地下水修复技术、流域治理技术、新污染物治理技术储备,联合国外技术优势企业和国内科研机构,基于工程项目开展“地下水曝气+微生物刺激+微生物菌剂修复”技术研究,掌握设计核心,形成基本工法,积累应用经验。基于行业发展趋势,深入探索、积累全氟化合物、抗生素等新污染物治理技术以及长江、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技术。 3、加强标准化管理水平,提升项目履约。 提升项目管理标准化水平,完成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建设,实现现场信息实时反馈、分析、预警,提升精细化管理;强化项目策划与全过程成本管控,落实“两计划、两定期”,严格把控项目成本;建立履约与合同管理风险识别与控制标准,强化项目风险预警,并通过专项攻关的方式降低风险项目等级。 优化技术、工艺,对关键工艺、重大装备以及与成本工期密切相关的瓶颈技术进行优化,提高工艺实施效率,降低修复成本;通过专题专人负责、精细化设计、动态跟踪控制的管理方式在确保修复质量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提升设备使用效率,盘活设备资产,强化设备价值创造。 采购管理标准化,优化采购流程的标准化管理,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扩大电商平台采购范围,完善项目小额采购管理标准;加强战略供应商建设,严格审查和评估供应商资质和履约能力,针对常规采购事项,与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降低采购成本,实现供应商系统化管理。 4、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高效运营。 强化资金管理,依托财务信息化系统,精细化费用预算并严格预算管理,增强全员经营意识;以项目维度,独立建账,建立内部银行管理方式,提升项目资金管控意识。强化投资贡献,针对已投企业,强化与区域市场协同,促进子公司持续稳定发展,提高投资效益,同时加速推进低效企业的优化及退出。 针对新产业方向,基于投资布局寻找有价值的投资标的,加速完成公司业务布局。发挥审计的指导与监督作用,强化整改落实,强化审计成果运用,充分发挥审计在防范风险、完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建立高效能人才团队,通过人才盘点,优化人员结构,强化人才激励,完善员工关系管理,实现人力资源赋能增效,激活价值创造。 5、坚持党建引领,稳步推进企业发展。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作用,持续优化上市企业“三重一大”管理制度,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推动集团党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巩固扩大巡察整改工作成果。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积极构建新阶段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的选育用留机制,提升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本期经营绩效评级: C+

本期经营核心业绩指标:    更多指标
2022/06 净利润 营业收入 ROE 毛利率 净利率 净现比 费用率 存货周转 应收账款周转 市场占有率
建工修复

(同比增幅)

0.42亿

(+44.83%)

5.14亿

(+16.29%)

3.86%

(+15.22%)

20.6%

(-15.23%)

8.12%

(+24.92%)

-4.11

(-52.79%)

11.77%

(-15.69%)

36.73次

(+0.6%)

1.03次

(+13.19%)

6.48%

(+35.85%)

行业均值

(同比增幅)

-0.14亿

(+95.21%)

5.51亿

(-26.44%)

-0.65%

(+93.93%)

24.76%

(+140.16%)

-2.46%

(+93.69%)

-0.11

(-175.0%)

24.85%

(-1.15%)

2.22次

(-17.47%)

0.56次

(-22.22%)

-
本期管理层经营报告:

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环境修复综合服务商,始终以成为人类宜居环境创造者为愿景,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产业链环境修复解决方案。凭借深耕环境修复领域并具有行业技术积累的高素质专业化团队、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和丰富的项目运营管理经验,致力于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以及水环境、矿山、农田等生态修复,并积极拓展固废、危废的处置与循环利用。业务范围涵盖生态环境修复相关的咨询、设计、治理、风险管控、运营、检验检测等全产业链。 基于新时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建工修复业务不断由“环境修复”向“环境管理”再向“生态价值创造与运营服务”方向扩大业务覆盖。在巩固传统污染场地治理业务的基础上,开展区域生态系统修复与运营管理,积极布局生态产品价值创造和产业升级,因地制宜地不断探索商业模式的创新,促进生态资源的环境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多样化实现与相互促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公司技术特色的生态产品,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业务 公司提供环境修复综合服务,主要包括环境修复整体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等,具体而言: 1、环境修复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提供的环境修复整体解决方案涵盖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水环境和矿山等生态修复在内的项目技术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后续风险管控及持续管理咨询等。 (1)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公司开展的土壤修复主要针对化工、冶炼、农药生产等类型污染场地,采用环境工程、制度管控等手段,使地块中污染物得到移除、削减或固定,将场地的人体健康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活动。由于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相互影响,在修复时多采用“水土共治”的方法,以避免交叉污染。地下水修复是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降解、吸附、转移或阻隔地块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阻断其暴露途径,满足相应的地下水环境功能或使用功能的过程。 (2)水环境和矿山、农田等生态修复项目 公司主要生态修复业务包括:1)水体生态修复,针对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系统退化问题,采用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控制水体污染、去除富营养化,重建水生态系统,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2)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包括采石场、煤矿、金属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结合工程技术和生态手段,以植被-土壤系统的恢复演替为主要目标,构建适宜的生物群落和动物栖息地,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3)农田生态修复,采用农艺调控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生物技术、集成优化物理-化学-生物联合技术措施,改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建立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田安全利用模式。 2、技术咨询服务 公司提供的技术咨询服务包含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环境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生态环境修复方案设计服务、环境修复工程顾问服务,以及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咨询服务。 (二)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粗放式的工业发展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污染物排放,导致空气、土壤、水体质量受到破坏性影响,近十余年来,随着社会民众感受到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增加,国家对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政策引导力度与法制化管理程度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环境污染情况的客观存在、社会民众对生活环境健康的基本需求、国家立法对环境污染的防控、追责、治理成为环境修复行业及公司业务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资源化和生态产品价值理念与环境修复融合为公司业务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空间、注入了更强大的发展动力: (1)实践将环境修复过程与更多的资源化过程相统筹。公司凭借人才与技术优势,快速响应政策和市场需求,在被列入“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中的广东省江门市落地场地固废治理和土壤修复项目,围绕固体废物治理主线,结合区域生态特点,在方案设计与实施上推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方案,助力地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2)积极探索将“环境问题”转化为“跨产业调配要素使用”的技术路径,将矿山开采过程中遗留的物质或地貌,通过固废资源再利用、半生资源再利用、指标交易与联动、新产业导入等方式的探索与尝试,推动跨产业联动、跨区域统筹,实现环境修复过程中“废物”的跨界资源化利用的可能。 (3)深入实践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践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开展生态修复,建构稳定、健康、有韧性、可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借助自然力量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同时,探索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双赢。 综上,积极创造资源化利用的机会,提供多样化生态产品,提高生态产品的价值是公司市场开拓和价值提升的有利时机。 (三)公司上半年业务发展 2022年上半年公司面对北京疫情突发,国内经济严峻的考验,砥砺前行,整体运行平稳向好。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为5.14 亿,同比增加16.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256.24 万元,同比增加46.3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483.80万元,同比增长75.41%,公司基本每股收益0.30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43%。2022 年上半年,公司业务重点如下: 立足主业,多元发展。聚焦重点区域,落地重大项目,深挖地方治理需求和资源,在天津、江苏等重点区域落地重大项目,夯实领先优势。发挥技术咨询优势,推进新业务,通过固废(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在云南区域落地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推行循环经济理念;通过为区域提供生态与发展共赢的综合解决方案,在天津以及山西区域落地生态湿地修复业务,践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持续推进农田改良项目。搭建优质战略合作关系,加强加深与地方政府、央企平台以及科研机构的优质战略合作关系,与天津西青王稳庄人民政府、新农创构建战略合作关系,促进资源整合与产业协同。加速固危废布局,推动污染土壤、污泥等综合固废协同处置终端建设。 科技引领,创新创收。围绕“双碳”目标,发挥技术体系的创造性,探索多技术联合应用模式,针对项目特点,采用修复技术工艺链的不同组合,降低修复能耗和成本,提高修复综合效益;精细解构修复技术,探索不同技术间耦合协同的价值创造可能,不断提升技术创新创效水平。夯实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加强外部合作与内部建设,整合科技成果资源,推动行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加速演进;积极总结并推广技术成果,扩大企业科技影响力,公司授权发明专利累计达到184项。2022年上半年,公司先后获得“2021 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2020-2021 年度“北京建设行业诚信企业”等奖项。新增发表国内核心期刊文章4 篇,新增参编标准12 项。强化技术创新创效,依托国家重点研发技术与博士后基金项目聚焦微生物修复、场地数字化管理、原位耦合技术以及新污染物检测技术等技术研发攻关,推进行业技术迭代;发挥技术先进性,以技术咨询的模式实现技术创收。 精益管理,履约创效。精细化项目策划,通过优化工艺、充分挖掘项目各项成本空间,推进项目精细化管理;标准化施工过程管理,制定标准化工作清单,推进施工现场标准化和施工管理标准化工作,严格把控项目施工过程管理;强化项目结算,通过完善项目结算工作管理规定、定期梳理以及定期汇报的形式强化项目结算工作,防范项目经济风险;优化采购管理,完善供应商库建设,充分发挥库内供应商履约能力。严格把控项目风险,通过加强供应商审核、完善合同管理,从源头降风险;通过定期风险例会与风险项目专项攻关的方式全面把控项目风险,实现风险预警与降级。 提升企业管理,促进高效运营。严格落实政府的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落实疫情常态化管理与监督。 严格资金收支管理,强化预算管理,完善核算管理,保障资金平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进内部业财一体化建设;推进智慧化工地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助力企业精益化管理。积极申报北京市及集团相关人才奖项,培养企业高端领军人才;加强科研项目、项目经理、技术总工等人才培养力度,强化复合型人才建设,打造高效优质的人才生态系统。持续加强审计工作,保障企业合规管理。 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聚焦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目标,融入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贯彻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从严从实推进“136”党建工作格局建设。持续提升上市企业行业品牌影响力与知名度,提升品牌知名度;构建大传播、大合作的品牌“朋友圈”,与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联合策划实施第二季环境修复云课程,打造线上公益培训品牌,为企业社会责任和形象传播助力;紧跟政策热点,从行业视角展示公司发展成果,通过内外联动,促进品牌宣传创新,聚焦服务市场拓展和企业市值。强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层人员管理,规范项目经理任用。加强群团组织建设,策划开展劳动竞赛、职工趣味活动,创建创新工作室3 个,新成立3 支青年突击队,为企业发展凝心聚力。